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等价类、边界值、因果图、正交排列、状态图、场景法 等价类:根据需求的描述,将输入(或输出)分成若干个等价类,从每一个等价类中挑选一个数据作为代表,代替整个类去执行 等价类分为两种: 1、有效等价类 ->对于程序业务逻辑来说,正确的数据,如年龄只能 输入0-120之间, (输入50有效) 2、无效等价类->对于程序业务来说,错误的数据或不符合业务逻辑 规则的数据, 如 -10 130 等价类划分原则: 如果规定了输入值的范围(闭区间),可以分为一个有效等价类,两个无效的等价类 年龄只能输入0-120之间:有效等价类 77 无效等下类 -200 128 如果规定了输入数据必须遵循的规则,可以划分出一个有效的等价类(符合规则)和若干个无效的等价类(从不同角度违反规则) 举例:输入框只能输入汉字 ;有效等价类 小高 无效等价类:字母\数字\特殊字符 等价类设计用例的步骤: 1、熟悉需求,划分等价类(有效的、无效的) 2、从划分的等价类中都取一个数据作为代表进行用例设计即可 边界值法: 边界值法属于等价类方法,是等价类中的特殊情况,一般等价类和边界值结合一起使用边界值这种方法诞生主要原因是开发人员更容易在程序边界上出现问题。 上点、内点、离点 上点,就是边界上的点,如[0,120]==上点就是0,120 内点,就是边界内的任意一点,如[,120]==内点是 77 离点,如果是闭区间,离点就是区间外离上点最近的点 如[0,120] == 离点:-1,121 如果是开区间,离点就是区间内离上点最近的点, 如(0,120)==离点:1,119 边界值设计用例的步骤: 1、根据需求,找出输入的边界 2、根据边界确定上点、内点、离点 3、分别用上点、内点、离点的值设计测试用例 注意:在平时使用的时候,一般结合等价类一起使用 如[0,120]使用等价类设计 -5 77 125 用边界值设计用例 0,120 -1,121 66 结合起来:0,120 -1,121 (-1和121 既是离点又是离点又是无效等价类) 用例优化后:[1,40]由之前的3条用例调整为4条 - -5,15,46调整为0,1,40,41
因果图法:等价类和边界值的限制,他只能处理单个输入 或输出的测试场景的用例设计,不能解决多条件为结果的用例设计 因果图是一种利用图解法分析输入的各种组合情况,从而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它适合于检查程序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情况原因和因果的关系 1.恒等:原因成立,结果就成立 2.非:原因不成立,但结果成立 3.与:所有条件不成立 4.或:满足其中有个条件,结果为真 原因和原因的关系: 原因与原因之间的约束 I约束:包含性约束 各个原因中总有一个为真,也可以同时为真,但是不能同时为假 E约束:排他性约束 各个原因之间不能同时为真 R约束:必要性约束:当原因a为真时,原因b必须同时为真;但是原因b为真时,原因a既可以为真,也可以为假必要性约束:当原因a为真时,原因b必须同时为真;但是原因b为真时,原因a既可以为真,也可以为假 O约束:唯一性约束 有且只有原因a和原因b中的一个为真 因果图设计用例的步骤 1)根据需求 找出原因和结果并进行标记 2)画因果图 3)根据需求的限制条件,优化因果图 4)设计判定表 5)根据因果图去掉判定表中不可能存在的条件组合 6)判定表的每一列就是一条用例
|